行业技术
嘉庆为什么不留着和珅?嘉庆如果重用和珅_43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年号“嘉庆”。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但嘉庆皇帝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也仅仅是止于此处,留下大段大段的空白。
对于嘉庆皇帝,有一个很奇怪的评价,那就是英明伟大的一事无成,为什么两个相反的描述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呢?
可以说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36岁,年富力强,他从体力到精力各个方面,都是最盛年的时候,而且他是从小就接受的是当时的最标准的帝王教育。而且乾隆皇帝能生,生了一大堆儿子,有的是挑,紧着挑紧着选,选出这么一位,肯定是在性格,在道德,在能力方面,都是一时之选。
我们按照中国古代对帝王的这个道德标准,其实无非就那几句话,大家也不必去读什么深的经典,你就想想诸葛亮《出师表》当中,给皇帝刘禅,不就那几句话吗?
第一,亲君子,远小人;第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你不要太自私,要一碗水端得平;然后如果你再能够听闻纳谏,虚怀纳言,这就是一个好皇帝。
我们看嘉庆皇帝,这些只要是中国古代经典上对一个圣贤帝王的要求,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足够的好。
我们先说他简,就是抠呗,他儿子道光更抠,我们以前讲过他的故事。他自己就是一个很俭省的人,他把他老子那点毛病几乎全给改了。乾隆皇帝到晚年的时候,那叫一个贪,对什么古玩字画,那种就扼制不住的贪欲。
比方举个例子,乾隆临死之前,在新疆叶尔羌地区发现了一整块玉石,那块玉石两吨重,乾隆皇帝一高兴,这我得着,运来运来,我看看。然后就运,运的路上乾隆皇帝死了,然后嘉庆皇帝马上就给当地押运的官员下了一封诏书,说不管运到哪儿,当时你给我扔了,我不好这个。
弄得这个押运的官员哭笑不得,这么值钱一个玩意儿,两吨重的玉,你让我扔了,那要被谁弄住了,那你说这个责任算谁的?如果被谁偷了,这责任又算谁的?但是我又不能现在就跑,弄得特难受。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确实是向全国人民做了一个表率,说我这个人不好这玩意儿,你看他一生,对什么声色犬马,对什么珍玩字画,不屑一顾。甚至他玩,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才去玩。
比如说他恢复了这种叫木兰秋狩,到承德去打个猎,跟列祖列宗留下的那些好习惯,要打猎,要尚武,这个习惯对接。但是接轨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这个皇帝一点儿都不喜欢打猎,他就是出去象征性比划两下,打两只兔子,两只狍子,行,收手,赶紧回去看奏折,对这事儿没兴趣。
到了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这个时候已经89岁高龄,已经保持天下六十多年的乾隆皇帝,终于把持不住了,撒手尘寰去也,那这个天下的担子就落到了嘉庆皇帝的身上。
那他这个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还用说吗?一个王朝到这会儿,一定问题出在贪污腐败身上,到了要打苍蝇、打老虎的时候了。
可是要知道,这苍蝇老虎,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其实在乾隆朝的后期,整个大清王朝的官员系统已经到了通体皆烂的程度,这苍蝇老虎已经形成生态了。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子是甘肃冒赈案,什么叫冒赈呢?赈就是赈济灾民的那个赈。也就是说,整个甘肃官员一想,怎么挣点钱呢?搞点外快花花。
皇上有钱,那皇上的钱怎么掏出来呢?我们就说这儿着灾了,把没灾说成有灾,把小灾说成大灾,然后陆陆续续从皇帝那儿骗了八百万两银子。然后阖省官员一看,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就给分了吧,按官职大小,生就把这笔钱给私分了。
所以东窗事发之后,乾隆皇帝不仅是暴怒,而且无计可施。为什么?你只要按照大清律例判,全得死,可一死之后,整个甘肃省就没官员了,这哪儿成啊?
所以不得不重划生死线,两万两银子以上砍了头,两万两银子以下的,准许你戴罪立功,继续办公。所以到这个时候,这个王朝已经变得很荒唐的程度了。
嘉庆皇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办这种事,当然人家很有出息,上来就打老虎,而不是打苍蝇,先把和绅给扳倒。扳倒之后,在他的府里搜出了八亿两银子。这银子什么概念?足以抵大清王朝当时十年的岁入。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和绅跌倒,嘉庆吃饱。
可这不算完,因为这只是一只老虎,还有大大小小的小老虎,还有大苍蝇、小苍蝇呢,所以接着来。在嘉庆执政的初期,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至少在皇帝的谕旨里,你能看到这种气味。为什么?杀伐决断,坚决惩贪。
就在和绅跌倒的头一年里面,全国十一个总督,干倒了六位,而且在嘉庆七年到十年的时候,据张宏杰先生研究,他看当时大量的史料,就发现几乎每一个月都有地方上重大督抚的人事变动,就说明那个时候皇帝是非常重视从人事上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
嘉庆皇帝之所以这么着急,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时间太长了,你想想,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一直被太上皇压着,那心里能不憋屈吗。
所以等到乾隆刚一死,嘉庆就迫不及待的杀了和珅,至于说和珅的那些钱,嘉庆的确是吃饱了,但也仅仅是吃了顿包饭而已,因为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最终嘉庆朝的各种问题都会归结到没钱这两个字上
嘉庆为什么不留着和珅?嘉庆如果重用和珅_45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和珅的家人后来怎么样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崩,嘉庆帝开始亲征。在第二个月,嘉庆帝就处死清朝第一贪官和珅,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和珅,很简单,一个皇帝要处置一个重臣的时候,往往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大臣的权力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皇权,甚至对皇帝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和珅在乾隆朝时,深得乾隆信任,权力滔天,几乎朝堂上和地方上有三分之二的官员是和珅的门生,亦或者是和珅的同党,但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和珅能在嘉庆帝亲征之时就此止步,老老实实当一个听话的臣子,嘉庆还有可能还会饶他一命,可偏偏和珅,不止想当乾隆朝的权臣,还想要在嘉庆帝时继续维持自己手中的权利,所以在嘉庆登基后,和珅可谓是一个两面派,既讨好乾隆,也想要讨好嘉庆,但是和珅一方面想要嘉庆帝的支持,另一方面还防备嘉庆帝对他清算,因此压制嘉庆帝的权利,所以说利益上的冲突,是嘉庆帝清算和珅,也是会杀掉和珅最根本的原因。
可是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有这种疑问,为何嘉庆帝在清算和珅集团的时候,为什么只杀了和珅一人,其党羽和家人为什么都没被处死,和家除了和珅被赐白绫自尽而死之外,和家所有的人都没有被处以死刑,他的儿子、女婿、儿媳、妻子、小妾可以说都全部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即使皇帝饶了他们的命,他们没有了和珅的庇护恐怕也活不了多久,可想而知后和家人的最后的结果都不怎样,他们要吗选择自杀,要吗郁郁而终,可以说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至于为什么嘉庆帝就处置和珅一人,而不诛杀其家人和党羽,个人觉得用以下原因:
1、古代会株连家族其他人的,一般都是谋反或通敌这些的重罪,一般情况下皇帝轻易不会下达株连三族、九族这样的命令,毕竟这有伤天和,所以在古代即时哪个皇帝有多残暴,一般都是只杀获罪之人,而其家族中人不会被杀,最多流放亦或充军,亦或没收家产让其变为庶民,除非皇帝认为你谋反或者通敌,亦或者对皇帝有谋害之心,否则断然不会危及生命。那么我们知道和珅自始至终都没有造反,也没有通敌,他在中国历史上向来都只是被称为“清朝最大的贪官”,而没有再给予其他的评价,很明显他最重要的罪行就只是一个“贪”字,至于独揽朝政、结党营私、举止僭越这些的嘉庆帝所列举的所谓20条罪行,也仅仅只是为了更好的杀掉他而已。所以嘉靖帝没必要去牵连他的家人,毕竟嘉庆帝也算是刚登基的皇上,不能一亲政就杀和珅全家,这样总会给人留下一个暴君的印象,再者和珅说实话也没有真正的犯下对皇帝有害的大罪。
2、和珅对于乾隆的忠绝对是毋容置疑的,我想这点嘉庆帝也知道,在古代皇帝的眼里,不管你的品行如何,不管你是否会贪,只要你有用,而且对皇帝忠心就一定会没事,不管和珅多贪,但他对乾隆来说,能力是绝对有的,从乾隆七下江南所耗费的银两都是和珅所筹集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和珅能力有多强,嘉庆帝之所以要杀掉和珅,很一部分原因是他需要一个人来“立威”,借此来巩固自己那极其不稳定的帝位,而和珅恰恰就可以拿来当这“杀鸡儆猴”的鸡,所以和珅就必须死,但是嘉庆只是想杀掉和珅,对于其他加入他没有理由去杀,如果他杀了和珅的全家,那不就是立威了,反而会给自己找麻烦,相反如果他放过和珅的家人,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讲事里的明君。这样他少了和珅,放过和珅的家人,他既能达到立威的效果,又能获得“明君”的称号,何乐而不为呢?
3、和珅的权势过大,而且朋党与亲信也太多,即使嘉庆帝真的不顾自己的名声去株连其三族,乃至九族,那么基本上朝堂有近三分之二的官员都会受到牵连,你说如果嘉庆帝真的准备那么做,恐怕就不是他杀不杀和珅的问题啦,而是他这个皇帝能不能继续做下去的问题啦,所以说也可以说不是嘉庆帝不想收拾其他人,而是他也不能这么干,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嘉庆帝只能杀首恶,而不能牵连其他人,如若不然则清朝的统治可能会不稳,嘉庆帝的帝位可能就保不住了。
4、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的老婆固伦和孝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最小的女儿,也是最宠爱的女儿,乾隆曾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可想而知她有多受乾隆的喜爱,再者嘉庆帝从小也十分喜爱这位聪明善良的妹妹,由于固伦和孝公主跪着请求自己的哥哥,放过和珅和和家人一条生路,但是很明显和珅嘉庆帝绝对不能放,但是和珅的家人由于种种原因嘉庆帝本就不想杀,再加上自己妹妹的请求,也就彻底的放弃了杀和家人的念头
自此因为种种的原因所以嘉庆帝最后在清算和珅的时候,除了和珅这个首恶之外,和家除了被抄家,其他的一概人等都没有受到死刑的牵连。但可悲的是,虽然他们被皇帝饶了一条命,但很多的和家人最后都选择自杀或郁郁而终,比如和珅最宠爱的吴卿怜,在得到和珅死亡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写了八首绝句,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在和珅自杀两天后上吊自尽,追随和珅而去,仅仅三十岁,而另外一位小妾豆蔻在得知和珅吊死的消息后,豆蔻纵身从楼上跳下,坠楼而亡,追随和珅而去。
但更多的和家人都在最后因为穷困潦倒等等各种原因郁郁而终,可以说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至于那些党羽虽然最开始并没有得到牵连,但是谁都知道,他们的仕途也就到这里了,他们最好的命运就是告老还乡,从此再也进不来官场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