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拼多多商家会不会逃离?拼多多商家态度很坏
拼多多正在摆脱“黑历史”,重新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写关于拼多多的文章的时候,有很多网友的言论十分极端,让人无法揣测他的真实立场。他们看似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批评拼多多,实则可能是其它电商平台的水军,只是单纯地想要抹黑拼多多而已。如果本身屁股坐的就是歪的,带着有色眼镜去评论拼多多,那么你的观点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
拼多多的确曾经有很多“黑历史”,一段时间内甚至是被用户称之为“拼夕夕”。这是因为拼多多上面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实至今拼多多也没有完全摆脱低端的形象,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对天猫、京东和拼多多,这三大电商平台按照质量排序的话,我想拼多多肯定会排到最后。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一现象,想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有关部门也不会一直容忍“拼夕夕”的存在,所以拼多多也属于是在被动改变。不管是被动或者主动,拼多多现在在品牌市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市场。我个人就在拼多多上多次购买过手机,我现在用的荣耀V20,也是在拼多多上购买的。
拼多多想要通过压榨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且从拼多多公布的数据上看,拼多多现在已经有8亿用户。当然这一数据可能有一定的水分,拼多多的实际活跃用户数量可能会减半。可是哪怕只有4亿活跃用户,也足以证明了拼多多的影响力。拼多多能有如此多的用户支持,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
如果拼多多不是转型比较成功,至今还顶着“拼夕夕”的帽子,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用户支持的。虽然拼多多的一些活动,的确还存在“套路”消费者的行为,但是部分活动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上面的商品价格十分便宜,而且还经常补贴消费者,那么拼多多的钱从哪里来?
这也是我最近潜入拼多多的商家群,才发现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拼多多现在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大力压榨商家的利润空间,从而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可能有些用户依然会说,哪怕是现在,依然可能会在拼多多上买到假货。这一点我并不反驳,因为拼多多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
拼多多奇葩的退款规则,涉嫌侵犯商家的权益
但是拼多多的退货规则其实非常“完善”,我先后在拼多多上退过几次款,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在拼多多的商家群里,却发现了几个搞笑的案例,都是对商家不友好的案例。从几个退款案例可以看出来,拼多多总体是偏向于消费者的。其中一个案例,一个商家和消费者进行常规聊天,第二天莫名其妙地就被拼多多罚了198元,并且赔付给了消费者。
商家和拼多多沟通过很多次,拼多多也不给处理。不过这个消费者是这家店的老顾客,平台不进行处理,但是人家消费者主动把钱退回来了。消费者还没主动要钱,拼多多就自动进行赔付了,就连取证过程都跳过去了。还有更奇葩的一个案例,一个商家晒图说“有一个消费者的退款理由是,商家不叫他爸爸。”
从商家提供的图片上看,退款竟然还通过了。如果不是P图,那么拼多多的退款机制真的有问题,甚至说是毫无公平、公正可言。从我最近看见的消息上看,商家在拼多多上开店,几乎就是在夹着尾巴做人。当然也不能完全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如果谁在拼多多上开店,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拼多多商家平台介入严重吗?拼多多申请拼多多介入对卖家有什么影响-
网购时商家与买家之间出现了冲突,在双方态度都很强硬无法调解的情况下,可能会申请平台介入来处理。作为买家来说,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自然会想到找平台官方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商家来说,平台介入率是考核店铺售后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店铺出现平台介入的订单会对店铺造成不利的影响。
2017年12月24日拼多多平台启用平台介入率指标作为衡量贵店铺售后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为了进一步提升店铺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店铺的考核机制。
店铺在近30天内的介入率和介入订单数量持续偏高的话,平台会限制店铺的一些经营操作,包括不仅限于: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移除广告、禁止上新等。所以商家很怕平台介入处理售后纠纷,一般不是恶意、无理取闹的买家,平台都会尽量维护买家利益,判定为商家的责任,在商家店铺的信誉度分里会显示有一次纠纷案件。
当店铺订单出现售后申请时,商家先不要着急直接操作驳回或同意申请,可以先通过客服跟买家联系,详细沟通之后再对售后申请进行处理。很多网购平台在处理售后问题时,地会偏向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所以商家在处理售后申请时一定要谨慎,尽量与买家友好协商处理问题。
在与买家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引导买家撤销售后申请,事先准备好几种售后处理或补偿的方案,循序渐进与买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减少该订单被平台介入处理的几率。
申请平台介入不是专属于消费者的权利,商家也可以主动申请平台介入,如果遇到恶意投诉售后的买家,商家也可以通过申请平台介入维护店铺的利益。商家要收集好证据,提供给平台审核处理,如果平台判定是恶意买家的责任,那该笔订单就不会计入纠纷退款率中,不影响店铺的数据。
拼多多平台对商家的管理和监督越来越严格,只要消费者申请维权或投诉,平台就会介入处理,店铺订单介入数量过多,会对店铺产生不利的影响。商家在店铺的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服务质量和体系,尽量避免发生平台介入的订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